——导热胶垫、散热垫片、导热凝胶的全面解决方案
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持续升级使CPU、GPU、固态硬盘等核心部件的热管理成为关键挑战。汇为热管理技术(东莞)有限公司(Huiwell)依托十余年行业经验,通过自主研发的导热胶垫、散热垫片、导热凝胶等材料,为计算机领域提供高效散热方案,助力设备稳定运行与寿命延长。
现代计算机硬件普遍面临三大热管理难题:
功率密度激增:高性能CPU/GPU芯片功率突破300W,传统散热方案难以应对瞬时热冲击。
空间限制:超薄笔记本、Mini-ITX主机等紧凑型设备要求散热材料在0.5mm以下间隙完成高效导热。
多热源耦合:固态硬盘主控芯片、网卡模块、DDR内存等集中分布,热堆积效应显著。
汇为通过可定制化热界面材料(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, TIMs),在填充微间隙的同时平衡绝缘、减震与超薄化需求。
汇为的HW-G500导热胶垫(导热系数5.0W/m·K)采用超高导热陶瓷填料,能直接贴合芯片与散热器表面,填充公差导致的空气间隙。其60 Shore 00硬度与0.5-5mm厚度范围确保低应力安装,避免压损核心芯片。
针对GPU背面电感等不规则区域,HW-G150导热凝胶(导热系数1.5W/m·K)以类凝胶态实现零缝隙填充,其超低变形力特别适合BGA封装场景。
NVMe固态硬盘的主控芯片温度可超100℃。汇为提供0.5mm厚度HW-G200散热垫片(导热系数2.0W/m·K),表面弱粘性便于贴合金属外壳,同时通过V-0级阻燃认证,确保高温安全2。实测显示,应用该垫片可使SSD主控降温约15℃,有效预防性能降频。
5G网卡、Wi-Fi模块在数据传输时产生间歇性峰值热量。汇为开发的导热相变化材料(PCM)在45-60℃区间发生固-液相变,吸收多余热量并均匀释放。该材料在4G/5G摄像头模组中已验证可靠性,支持-40~200℃工作温度。
在服务器与工控机领域,汇为设计分层散热架构:
顶层:CPU/GPU使用高导热硅胶片(如HW-G500)
中层:内存条采用带玻纤增强的HW-G200垫片,防止机械应力
底层:电源模块应用铝箔载体垫片,提升结构稳定性
参数 | 定制范围 | 应用场景 |
---|---|---|
导热系数 | 1.0~5.0 W/m·K | GPU(高导热) vs. SSD(均衡) |
厚度 | 0.1~13 mm | 超薄笔记本 vs. 服务器散热器 |
硬度 | 15~60 Shore 00 | 脆性芯片 vs. 金属外壳 |
阻燃等级 | UL 94 V-0 | 电源模块与高密度电路 |
增强载体技术:在硅胶片中集成玻璃纤维或铝箔,提升抗撕裂性,适用于需频繁维护的数据中心设备。
东莞生产基地拥有月产10KK片的自动化产线,通过ASTM D5470等标准测试导热参数,确保每批次材料导热性能偏差<3%。
电竞显卡散热
某厂商在RTX 4090显卡的VRM供电模块采用HW-G500垫片,配合均热板设计,显存温度峰值降低22℃,且垫片在长期高温下无渗油现象。
全闪存存储服务器
3U服务器中24块NVMe SSD的密集布局导致热堆积。汇为设计阶梯厚度方案:主控区域用0.5mm HW-G500,NAND颗粒区用1mm HW-G200,整体温差控制在8℃以内。
随着液冷散热普及,汇为正开发导热硅脂与冷头金属的兼容界面层,解决冷头电化学腐蚀问题;同时针对PCIe 5.0 SSD的20W+功率,研发碳纳米管复合垫片,目标导热系数突破8W/m·K。
技术进化本质上是热流路径的精益设计——汇为通过材料创新将热量传递从“被动导出”转化为“主动管控”,在计算机硬件微型化与高功率的矛盾中开辟新路径。
汇为热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凭借对电子散热场景的深度理解,持续推动导热胶垫、散热垫片、导热凝胶等材料的性能边界,为算力设备提供“隐形守护”。其东莞研发中心已开放测试服务,可免费提供针对CPU/GPU/SSD的散热方案原型设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