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、 热源分析与基础原则
在开始优化前,首先要明确主要热源:
电源模块:尤其是线性电源或高效率开关电源中的功率器件。
主处理器:进行复杂运算(如FFT)的CPU、DSP或FPGA。
功率采样前端:高精度的ADC及其驱动电路。
通信模块:特别是4G/5G、Wi-Fi等无线模块,在高负载时发热显著。

核心目标:将内部关键元器件的结温控制在其额定范围之内,并尽可能降低环境温度,以保证测量精度和长期可靠性。
二、 结构设计优化
这是*直接、*常用的散热手段。
外壳材料与表面处理
材料选择:优先选择铝合金。它兼具良好的导热性、轻量化和机械强度。对于高性能设备,可采用挤压铝型材,形成天然的散热齿。
表面处理:
阳极氧化:形成坚硬的氧化层,颜色通常为黑色。黑色可以大大提高外壳表面的热辐射率,增强向环境的辐射散热能力。
裸露金属:保留金属本色,主要通过对流散热。
散热结构设计
散热齿/鳍片:在外壳外部或内部设计散热齿,可以极大地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,是提升对流散热效率的关键。
导热路径规划:在PCB布局时,将高热器件(如电源芯片、处理器)放置在靠近外壳或特定散热器的位置。确保热量的传递路径短而顺畅。
内部风道设计:如果使用风扇,必须精心设计风道,让冷空气流经所有主要热源,避免出现死区。可以使用导流板来引导气流。
接触热阻管理
导热硅胶垫:在发热器件与外壳/散热器之间填充导热硅胶垫。它既能传导热量,又能起到绝缘和减震的作用。选择导热系数(如1.5 W/m·K以上)合适的产品。
导热膏:对于需要极低热阻的场合(如CPU与散热器之间),使用导热膏(散热硅脂)填充微观不平整的空气缝隙。
紧固压力:确保散热器与芯片之间有足够的、均匀的压紧力,以减少接触热阻。
三、 材料与界面优化
a. 高导热PCB板:
对于局部极热区域,可以考虑使用金属基板(如铝基板,MCPCB) 或陶瓷基板。这些材料导热性能远优于普通的FR-4板材,能将热量快速横向扩散开。
对于高端设备,可使用高导热率的FR-4板材或IMS(绝缘金属基板)。
b. 低热阻相变导热材料:
在一些瞬时功率大、存在热冲击的应用中,可以使用相变导热材料(HW-PCM65)。它在吸收热量后发生相变(固态变液态),能快速传导热量。
其他热源器件,可以使用一些高性能导热绝缘垫,比如HW-G系列, 这类导热绝缘垫不仅拥有高绝缘强度,还能提供高导热性能。
四、 主动散热技术
当自然散热无法满足要求时,必须采用主动散热。
1.风扇强制风冷
优点:效率高,成本相对较低。
缺点:有运动部件,寿命有限,会产生噪音,可能引入灰尘。
优化点:
使用温控风扇,根据内部温度调节转速,在低温低负载时保持静音,高温高负载时全力散热。
选择长寿命、高品质的滚珠轴承风扇。
进风口添加防尘网,并设计易于清洁的结构。
2.热管技术
对于局部热点(如一个非常集中的CPU),可以使用热管将热量快速传导到远处更大的散热片上。这在空间受限的设备中非常有效。
五、 电路与软件优化(从源头减少发热)
1.选择低功耗器件:
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,优先选择低功耗的处理器、低功耗的电源芯片。例如,使用开关电源替代线性电源,可以大幅降低电源部分的发热。
2.电源管理策略:
在软件层面实现动态功耗管理。例如,在不进行高精度测量或数据上传时,自动降低CPU主频、关闭不必要的 peripherals 或使无线模块进入休眠模式。
3.布局布线优化:
功率电路与信号电路分开布局,减少相互热干扰。
加粗功率路径的铜箔宽度,这不仅能承受大电流,也有助于散热。
六、 系统级与测试验证
1.环境适应性设计:
明确设备的工作环境温度范围。对于高温环境(如变电站户外柜),散热设计需要更大的余量。
考虑设备的安装方式(如壁挂、导轨安装),确保周围有足够的空间用于空气流通,不要被其他设备或墙壁紧密包围。
2.热仿真分析:
在设计和原型阶段,使用CFD(计算流体动力学)软件(如FloTHERM, Icepak)进行热仿真。可以提前发现过热区域,优化散热结构和风道,减少打样试错成本。
3.测试验证:
在样机阶段,必须进行热测试。在高低温试验箱中,让设备满负荷运行,使用热成像仪拍摄温度分布图,并使用热电偶测量关键器件的温度。确保所有点都在安全范围内。